基本資料
1984 出生於台北台灣
獲獎
2024 「2024 高雄獎」, 入選
2024 「2024 南島國際美術獎」, 入選
2022 「文化部第15屆 Made In Taiwan 新人推薦特區」
2022 「臺中市第27屆大墩美展」, 工藝類入選
2022 「彰化縣第23屆磺溪美展」, 立體工藝類入選
2020 「2020 南瀛獎」, 立體與複合媒材類入選
2015 「文化部創業圓夢計畫」, 工藝組獎助
個展
2024 「烏有之地」, S7美術館, 台北, 台灣
2023 「止於無窮, 傳承藝術中心」, 新光三越信義A11, 台北, 台灣
聯展
2025 「SDGs ART - 連結的波麗露」, 政治大學公企中心, 台北, 台灣
2024 「2024 高雄獎」, 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 台灣
2024 「2024 南島國際美術獎」, 台東美術館, 台東, 台灣
2024 「友達光電邀請展」, 麻布山林詠山館, 新竹, 台灣
2024 「無限視界 Vision Impossible -視盟推薦展」, 福利社, 台北, 台灣
2024 「Have Fun 暫時的靜謐居所」台中大毅老爺行旅, 台中, 台灣
2023 「我族榮耀 - 原客特展」, 國際原住民文化創意園區, 桃園, 台灣
2023 「SDGs ART - 斯土斯人盎然重生」, 政治大學公企中心, 台北, 台灣
2022 「臺中市第27屆大墩美展」, 台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 台中, 台灣
2022 「彰化縣第23屆磺溪美展」, 彰化縣立美術館, 彰化, 台灣
2022 「沒有部分的部分」, 板橋435藝術特區, 新北, 台灣
2020 「2020 南瀛獎」, 新營文化中心, 台南, 台灣
藝術博覽會
2024 「YOUNG ART KAOHSIUNG 2024 - 藝術多漾性」, 駁二藝術特區, 高雄, 台灣
2023 「ART TAIPEI 2023, 傳承藝術中心」, 台北世貿一館, 台北, 台灣
2023 「ART SOLO 2023 - 黯光, 傳承藝術中心」, 花博爭豔館, 台北, 台灣
2022 「ART TAIPEI 2022 - MIT新人推薦特區」, 台北世貿一館, 台北, 台灣
2022 「Art Shopping 2022, LEXPO」羅浮宮卡魯塞爾廳, 巴黎, 法國
2021 「YOUNG ART KAOHSIUNG 2021 - 新銳藝術家」, 駁二藝術特區, 高雄, 台灣
駐村
2025 株式會社doors, 岩泉 SYMBALS, 岩手県, 日本
2017 財團法人台灣好文化基金會, 池上藝術村
2015 高雄市文化局人才回流計畫, 駁二藝術特區
2014 義大利拉溫納 KOKO MOSAICO
作品購藏
2025 株式會社doors, 岩泉 SYMBALS, 岩手県, 日本
2024 2024竹博覽會富里鄉農會作品購藏, 花蓮, 台灣
2023 Art Box 小美術館, 新北, 台灣
2022 藝術銀行111年度購入計畫作品購藏, 台中, 台灣
2021 藝術銀行110年度購入計畫作品購藏, 台中, 台灣
2017 玉山銀行畫家畫玉山作品典藏, 台北, 台灣
公共藝術
2023 「生生」, 新竹縣芎林鄉公所
品牌合作
2023 「ART TAIPEI 2023 - 梅賽德斯賓士邁巴赫展區」, 台北世貿一館, 台北, 台灣
教育
2025 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碩士
2007 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 學士
自2020年起,持續發展以炭為核心的創作實踐,結合自然與親緣的物質記憶(父系來自竹山,祖父曾經營金紙行業),運用廢棄竹林與木材經火煉後的炭,融合馬賽克工藝,呈現生命歷經質變後的轉化與重生。創作聚焦於炭的雙重性──脆弱與不朽、暴力與聖潔、灰燼與能量、工業與自然。這些看似對立的特質,正是炭所蘊含的張力與魅力所在。它既是燃燒後的殘餘,是能量與記憶的容器,也是火焰再次點燃的開端。在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劇烈改變環境的「人類世」背景下,炭成為見證歷史的物質,透過作品,召喚出一種超越人類時間尺度的「超物件」風景視角。
選擇炭作為主要媒材,是對馬賽克工藝所追求的「恆久與堅固」提出的對比與回應。馬賽克以石材與玻璃構築永恆圖像,炭的易碎與不穩定,則呼應「反脆弱」的觀點:脆弱不是終結,而是變異與重組的起點,是穿越毀壞後邁向另一種再生與延續。這種轉化的思維也延伸至觀看方式──創作試圖鬆動傳統地圖與全知視角所建構的觀看邏輯。地圖賦予地景秩序與治理,而炭的物質性則喚起身體感知,使觀看從控制性的凝視轉為經驗與記憶的感受場域,重構人、土地和歷史的關係。
Since 2020, this practice has centered on charcoal—infused with familial and ecological memory from Zhushan roots and a grandfather’s joss paper trade. Kiln-fired bamboo and wood from abandoned groves are combined with mosaic techniques to explore themes of combustion, transformation, and renewal. Charcoal embodies dualities: fragility and permanence, violence and sanctity, ash and energy, industry and natu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Anthropocene, it becomes a material witness to human impact—marking cycles of burning, change, and accumulation. These works evoke a hyperobject-like landscape that exceeds individual perception.
Unlike mosaic’s pursuit of permanence through stone and glass, charcoal expresses antifragility—its fragility signals not an end, but a passage toward regeneration. This logic extends to viewing itself: moving from ordered, map-like detachment to embodied, sensory engagement, refram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 land, and memory.
2020年以降、炭を中心に創作を展開。竹山出身の父系や金紙業を営んでいた祖父の記憶を背景に、放棄された竹や木を焼成した炭とモザイク技法を組み合わせ、燃焼を経た生命の変容と再生を表現している。作品は、脆さと不朽、暴力と聖性、灰とエネルギー、工業と自然といった炭の二面性に注目。こうした相反する性質が、素材としての張力と魅力を生んでいる。「人新世」において、炭は燃焼や蓄積の痕跡を記録する物質であり、人間の感知を超える「ハイパーオブジェクト的風景」を想起させる。
モザイクが石やガラスで恒久性を目指すのに対し、炭は「反脆弱性」を体現する。脆さは終わりではなく、変化と再構成への入口であり、破壊を通じた再生の可能性でもある。この考え方は、風景の捉え方にも通じる。地図がもたらす秩序や支配の視点から離れ、炭の物質性を通して身体的・感覚的に風景と関わることで、人と土地、歴史との関係を再考する。
展覽邀約請聯繫本人